
1232年的一个寒夜,黄河渡口边,凛冽的秋风卷起枯叶,一位中年文士望着对岸被战火映红的天空,默默将一捆竹简紧紧绑在腰间。他是李冶,刚经历钧州城破的惨烈,蒙古铁骑踏碎了他曾效力的金朝江山。面对敌军许诺的高官厚禄,他选择逆流北上,带着最珍贵的数学书稿踏上流亡之路。同行的难民不解地问:“乱世中,数学能当饭吃吗?”他望着苍茫江水淡然回应:“数与道非二本也。”
这位金朝词赋科进士本可安享富贵融通资产,却甘愿在山西桐川的荒山山洞中“虽饥寒不能自存,亦不恤也”。每天清晨,他用树枝在沙地上推演算式,夜幕降临时便借着篝火微光记录演算结果。最艰难时,他凭借数学智慧解救一城百姓——蒙古将领破城后欲屠城,刁难他解“666之数”方可免死。李冶挥笔疾书:1+2+3+…+36=666,并证明此为“三角形数”。将领目睹演算过程后叹服,终收回屠城令。
展开剩余58%而真正的奇迹发生在他隐居封龙山的岁月里。当时理学盛行融通资产,数学被斥为“玩物丧志”的“贱技”。他却在山洞中点亮松明油灯,完成了一场改变数学史的变革。他革新了“天元术”,首创用“元”代表未知数(相当于现代的x),用“太”表示常数项,更发明了负号“𝚳”和数字“〇”的用法。这套比欧洲早300年的符号系统,将高次方程求解从繁复的文字叙述中解放出来,变得清晰简洁。他在《测圆海镜》中构建了170个勾股容圆问题,最高涉及六次方程,其推导过程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。
1248年,《测圆海镜》成书时,学界一片哗然。理学家们抨击他“背离圣人之道”,他却在中序中写下震耳欲聋的宣言:“技进乎道,岂可轻哉?”为普及这门学问,他编著《益古演段》,用米粒摆阵、竹篾制作几何模型,让农夫都能理解方程奥秘。他在封龙书院授课时,总以树枝为笔、大地为纸,笑言:“天地为教室,万物皆算筹!”更带领学生实地测量田亩,将数学应用于民生。
更令人动容的是他的学术风骨。忽必烈三次征召,他婉拒出仕,坚守“宠禄非庸夫所食”的信念。面对理学界的围攻,他在《敬斋古今黈》中辩驳:“算数虽六艺之末,而施之人事,则最切务。”强调数学对于治水、测天、历法的重要性,甚至亲自为县衙编写《军粮运输速算法》,使后勤效率提升三倍。
1279年寒冬,87岁的李冶弥留之际,其子欲焚其所有手稿独留《测圆海镜》。老人含笑留下遗言:“虽九九小数,吾尝精思致力焉,后世必有知者!”八百年后的今天融通资产,当我们在屏幕上敲下“x+y=z”时,当人工智能依靠算法改变世界时,李冶的遗产正在每个数学公式中流淌。1987年,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水星环形山命名为“李冶环形山”——这位始终相信“后世必有知者”的隐士,终于等到了穿越时空的回响。
发布于:北京市淘配网app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